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观点 > 案例解析 智库观点

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 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平台

作者: 来源: 点击量:301171次 日期:2018-1-2 分享到:
摘要: 山东省城镇化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特色鲜明,其中,本地城镇化和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最大的特点。近日,发展改革委赴山东调研,实地考察相关县市在小城市培育、特色镇发展、产城融合、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的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平台——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山东省城镇化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特色鲜明,其中,本地城镇化和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最大的特点。近日,发展改革委赴山东调研,实地考察相关县市在小城市培育、特色镇发展、产城融合、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关情况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山东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培育发展小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抓手,以产城融合为支撑,努力补齐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集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积极培育小城市,完善城镇规模结构。青岛市选定胶州市李哥庄镇等5个产业基础和人口集中度较好的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通过扩权强镇改革,承接市县级下放审批权限180多项;通过财政奖补和返还、土地指标切块下达等举措,强化试点镇要素保障。2015年底,5个试点镇平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8.7万人,初步具备了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形态。


(二)加快特色镇发展,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借鉴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青岛市从自身地域文化与资源特色出发,打破镇域边界,在西海岸规划建设了12个特色小镇。海青镇以“江北绿茶古镇、美丽幸福海青”为定位,大力发展特色茶业及相关的旅游业,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张家楼镇以“油画名镇、蓝莓之乡”为主题,推进生态旅游和文化项目建设,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因地制宜推进“两区同建”,打造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平台。德州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地采取政府主导、小城镇自建、企业社区联建、整村迁建、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等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社区420个,35万农户搬入新居,45万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014年以来,武城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交易—鉴证—抵押”为一体的农地融资模式,实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四类产权规范交易,累计交易土地243宗、2.3万亩,合同金额2.1亿元,惠及农户5000余户。今年3月以来,武城县选取11个村庄开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试点,有效盘活了村庄闲置宅基地,支持了城镇建设和发展。


(五)促进企业集聚和创新发展,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东营市引导支持山东科瑞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集聚人才,鼓励其发展成为集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工程承包“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企业集团,2015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从业人员由创业之初的不足百人增加到8000余人。武城县鲁权屯镇以当地民营企业为龙头,集聚玻璃钢、中央空调生产企业1126家,吸引8万余人就业,极大地增强了城镇人口集聚能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镇村发展短板。德州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引入城市社区建设理念,目前已建成入住的315个社区中,80%实现“五化八通八有”(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电话、通宽带网、通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武城县着力补齐城镇优质中小学校资源,开工建设两所可容纳6000余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为促进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化解房地产多余库存创造条件。


(七)深入推进PPP合作,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东营港疏港铁路全长124.38公里,投资总额62亿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东营市创新中央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投资模式,由东营市地方铁路有限公司与投资人按3:7的股权比例合资成立项目公司,采取“投资、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管理一体化+用户付费和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的运作方式建设运营,项目公司享有特许经营期 30 年。该项目的实施运营对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二、有益启示

(一)统筹规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载体是前提。山东省人口基数大、农民数量多,科学编制基于人口流向的城镇体系规划、平衡好城镇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布,显得尤为重要。山东强调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基于对本地城镇化发展现状和传统文化因素等做出的判断,但农业转移人口无论是在本区域的城镇,还是在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就业和落户定居,都必须充分考虑人口流动趋势和演变规律,算清人口分布的大帐,避免若干年后出现“空心城”、“空心镇”、“空心社区”。


(二)促进城镇发展和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是关键。山东省坚持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推进产业、城镇和人口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做法,“人口跟随就业走、就业跟随产业走”,符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重点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培育新经济、推动形成新动能,避免传统产能过剩淘汰影响城镇就业容量。当前尤其要注重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当前,涉及“人”“地”“钱”“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不仅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山东武城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在农地融资模式上的突破、李家户镇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上的探索、东营市PPP建设投资模式上的创新等,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累了经验。下一步,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还要在建立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设市设区模式等制约新型城镇化整体突破的关键问题上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尽快实现突破。


三、政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特大镇撤镇设市。加快启动设市工作,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弥补城镇体系的短板。在全国范围内,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同步推进户籍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制度等配套改革。


(二)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探索城市新型管理模式,降低行政成本。创新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打造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城镇政府行政效率。


(三)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努力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地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目标,采取“创建制”的方式,开展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并出台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的指导意见。


(四)打造产业升级平台,夯实城镇发展基础。统筹城镇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围绕城市居住区、小城镇、新型创新空间,推进多层次的产城融合,创造宜居宜业的条件,为城市、社区或者其他空间注入更多产业活力、发展动力。


(五)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城镇建设短板,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和换乘枢纽、停车场等建设,推广多式联运,推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要加强城镇雾霾、污水、垃圾治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六)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城镇管理模式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加快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减少对市场行为和微观市场主体的干预,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首页Ntut新闻资讯会员服务行业动态业务咨询加入我们智库观点服务频道会员动态
电话:010-6211245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1号楼1层1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京ICP备09113271号-6 京公网安1101080200863号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