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观点 > 案例解析 智库观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究竟“新”在哪里?

作者: 来源: 点击量:30851次 日期:2019-1-8 分享到:
摘要: 新型城镇化之路,究竟“新”在哪里?主要有四点表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保障。

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之路,究竟“新”在哪里?主要有四点表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保障。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区别新老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差异在于城镇化过程中获得的土地用来做什么?是单纯的搞房地产开发,还是以人为本做产业升级、解决就业和改善民生。

旧有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以土地开发为核心,走“摊大饼式”的城镇产业化发展之路。具体通过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进行土地扩张,从而带动产业、技术、资金全方位扩张。对于发达地区,则会以“旧工业区腾笼换鸟+新区开发”两方面起头并进发展。总的来说,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基本理念是由“城市核心区——副中心区——次中心区”层级式发展。在这种理念的带动下,大部分城市的土地扩张速度远远高于产业扩张速度和居民迁徙速度。同时,各类民生配套与服务保障也难以支撑,这就会加大城市财政窟窿,造成诸多“空城与鬼城”的城市空心化现象,使产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脱节。

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在旧有的“摊大饼模式”基础上,新增“产业转移与城市群延伸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密度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通过产业转移及人口置换向新城、县城、镇扩展,同时加强城市间的产业(链)集群互动。当产业外溢时,配合城市群延伸模式的城镇化扩张,是相对科学的新型城镇化手段,它具有很强的阶梯特征,且站在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发展的高度看待区域经济,对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配以人口置换,以解决就业、民生为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特色。

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中,土地不再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而是成为了合适的载体,将工业化与人的城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产城人融合”的新高度。

就人的城镇化本身而言,我国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模式过于粗放,人均用地面积严重浪费(中国人均用地远高于日本、韩国、香港),城市化率虽然很高,但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并不算高,城市中还存在近四亿流动人口缺乏相应的服务与保障;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非地大物博。因此,今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工作应放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就业率,加强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等方面。

2、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新型城镇化的另一特色是以区域城市群为主,中小城镇化为辅的发展形态。

在城市群建设方面,我国将本着“两横三纵”的战略布局(两横指以路桥通道、长江通道为横轴;三纵指的是沿海高速京哈、京广、包昆为纵轴),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城市群。目前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东北-蒙东、北部湾经济区等几个区域战略已经相对比较清晰。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两个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

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是要发展卫星城,拓展中心城区功能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实现不同层次的一体化,而非简单的摊大饼。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要真真正正的做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需要更多扎实的基层工作。

城市群建设想要取得最好的效果,必须配以中小城镇化建设为辅助手段。我国中小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先天优势,小城镇的人均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市,但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却远低于城市,同时小城镇接纳了全国四成的流动人口就业,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发展中小城镇化应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特色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是我国的既定目标。为此,近几年,住建部提出了“智慧特色小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发展中小城镇化应本着就地城镇化,提升就业机会这两条基本原则,在调整用地指标方面寻求机会,在基建投入、公共服务投入两方面下大力气改进。

(未完待续,共四部分)


首页Ntut新闻资讯会员服务行业动态业务咨询加入我们智库观点服务频道会员动态
电话:010-6211245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1号楼1层1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京ICP备09113271号-6 京公网安1101080200863号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