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观点 > 案例解析 智库观点

新型城镇化的“郓城答卷”

作者: 来源: 点击量:301450次 日期:2019-1-25 分享到:
摘要: 2014年12月,郓城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4年来,郓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的试点任务,坚...

2014年12月,郓城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4年来,郓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的试点任务,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城市“坐标”,扎实做好“人、地、钱”文章,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城镇发展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综合试点第三方评估验收,并成功入围山东省中等城市培育试点,向国家和郓城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截至目前,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达到45.55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和40%,分别比2014年提高6.7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公共服务,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说,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郓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城镇化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试点之初,城区常住人口仅有19万人。为了吸引更多农民进城,郓城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2018年城区常住人口已达33.6万人,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人气。

为了让转移人口“走得出”,郓城着力完善托管服务模式。以深入推进山东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农民外出务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的改革思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完善“保姆式”“菜单式”托管服务模式,农民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带权带钱进城。

为了让转移人口“进得来”,郓城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改进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让符合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口能够“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

为了让转移人口“留得下”,郓城大力推动返乡创业。一方面,围绕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6个,出台了促进全民创业20条具体办法和支持返乡创业7项政策,组织开展了“第一书记喊你回家”等一系列活动,被评为山东省创业型城市。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每年培训2.1万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围绕“放管服”改革,坚持刀刃向内、自我改革,积极探索“只跑一趟”“一趟不跑”服务模式,实行“容缺审批”、网上审批、全程免费代办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打造了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和一流营商环境。2014年以来,新增返乡创业人员注册实体经济企业4.3万家、个体工商户3.4万余家,带动就业12.8万人,实现了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

为了让转移人口“有活干”,郓城积极实施产业带动。制定出台了60强龙头企业培植、电商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等8个方面的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了“三六九”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全域旅游、电子商务、返乡创业三项新动能,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纺织化纤、酒类包装、机械制造等六大“区中园”和众多创业发展平台,为进城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产业支撑。

为了让转移人口“住得好”,郓城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坚持以“五城同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森林城、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为抓手,按照“加快改造老城区、全面推进南部新区,完善提升东部城区、带动开发西部商贸区”的思路,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的15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初具规模,拉开了6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深入实施棚改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棚改4.3万户、1020万平方米,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695万平方米,竣工337万平方米。同时,抓好精品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幅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产业支撑能力。

为了让转移人口“生活好”,郓城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扎实开展了教育、医疗等10个方面的民生提升工程,每年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85%左右。围绕“教育郓城”,实施了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9处,新增教学班768个,提前一年解决了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同时,郓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职业中专即将建成,将为全县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围绕“健康郓城”,实施了县乡村医疗三年提升工程,县医院新院区PPP项目、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新妇保计生服务中心、新疾控中心等即将投入使用。标准化改造乡镇卫生院21处,新增床位2000多张,全面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围绕“养老郓城”,实施了养老服务三年提升工程,新建扩建养老机构16处,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216处,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围绕“共享郓城”,加大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新图书馆、新文化馆、新体育馆和新体育场相继建成投用;南湖博物馆、南湖宾馆、北方四馆(档案馆、群众艺术中心、科技馆、市民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同时,郓城将进城人口纳入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范围,同等享受市民待遇,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极大提高了农业人口的进城愿望和满意度、幸福感。郓城县荣获2017年度山东省唯一“长寿之乡”,被评为“山东曲艺之乡”“山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源头活水,为城市发展聚集财力 

郓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谷永强介绍说,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对于郓城这个欠发达地区来说,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钱”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郓城充分研究国家政策,认真吃透有关文件精神,4年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达300多亿元,为新型城镇化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投融资新路子。

一是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方面坚持“请进来”,先后邀请财政部科研所原所长、PPP专业委员会会长贾康教授及北京大学、山东省财政厅等投融资领域专家学者莅临郓城举办专题讲座4次,培训人员3700余人次,既普及了专业知识,也营造了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积极组织财政部门、实施机构等业务人员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同时,长期聘请国内知名PPP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了科学决策项目、择优选择合作伙伴、合理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是创新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对闲置资产盘活、资产重组及业务板块重组,打造了水浒置业、郓财投资等6个融资平台,极大增强了城市发展的造血功能。2016年11月在全市率先成功发行了9.7亿元的城投债,总投标规模33.6亿元,认购倍数3.5倍,受到基金、券商、银行等各方面投资者的高度认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债券市场融资蹚出了路子。

三是全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成立了30亿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5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基金和全市首支10亿元的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先后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9个、资本金9.3亿元,直接融资到位资金97.45亿元,为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积极实施PPP融资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办公室,先后举办了3次PPP项目推介会,19个项目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投资总额188.6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地项目10个、总投资97.5亿元。其中南湖新区、彭湖湿地生态区等4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项目,职业中专等3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项目。因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于2017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装点魅力  

郓城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优美宜居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一是做精做美“水绿花文”4篇文章。围绕让城市更有灵气,做足“水”的文章。累计投资22亿元,扎实开展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先后改造提升了宋金河、跃进河、北沙河,规划建设了南湖公园、南城水库,把穿越城区的三条河流串联成线,着力打造了“水上郓城”优美景观。围绕让城市更有生机,做足“绿”的文章。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以提升绿化总量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绿满郓城”专项行动,采取领导抓绿、规划建绿、街头植绿、广场增绿、拆墙透绿、全民护绿等各种措施,高标准建成城市绿道36公里、城市公园20处,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71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46.4万平方米,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9.6%、34.9%,着力打造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健身圈和“5分钟”出行生活圈。顺利通过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初验。围绕让城市更有活力,做足“花”的文章。在城市绿化中增植花灌木100余万株,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更加年轻、富有活力,让“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下行”成为了现实。围绕让城市更有魅力,做足“文”的文章。充分挖掘郓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水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区道路命名和主题公园、广场建设上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坚持一个广场一个文化主题,把每个广场、每片绿地做成文化广场、文化绿地,彰显浓厚的文化魅力。以纪念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首战郓城攻坚战告捷为主题建设了胜利公园;以水浒文化为主题,规划建设了水浒好汉城和宋江湖,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让城市发展承载文化积淀。

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以新能源、新智慧节能技术、新产业为核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唐郓城2×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列为国家电力示范项目,总投资90亿元,即将全面开工建设;山东琦泉2×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圣元环保1×20兆瓦垃圾发电项目、协鑫新能源4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锐鸣绿茵3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另一方面,加大环保整治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小散乱污”企业731家,淘汰燃煤小锅炉846台,完成率均为100%。同时,严把项目环评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说不,从根本上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三是积极倡导绿色出行。郓城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生活中,组织开展了“倡导绿色出行、共建生态文明”系列行动,投资8000多万元新上新能源城市公交车308辆,在全市率先投放公共自行车1100辆,最大程度便捷群众出行,让“低碳、绿色、环保”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同时,北京中辆新能源有轨电车T1线正在加快规划建设进度,成为在全省率先建设有轨电车的县级城市。

四是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郓城借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新业态,擦亮“水浒故里”旅游品牌,水浒好汉城三期、夏公馆、水浒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竣工或加快建设,水浒好汉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张营镇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水浒旅游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陆港韵梦小镇列入山东省服务业特色试点小镇名单,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7月13日,郓城县人民政府与世界未来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东溪湿地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项目的合作备忘录》,2017年8月“全国绿色未来城市研讨会”在郓城成功召开,推动郓城新型城镇化迈入国际合作平台。

通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郓城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城区景区园区相得益彰、爱绿植绿护绿深入人心的生动局面。下一步,郓城将坚持规划引领、拓宽投融资渠道,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到2020年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努力把郓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特色中等城市。


首页Ntut新闻资讯会员企业项目动态业务咨询加入我们智库观点服务频道会员动态
电话:010-6211245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1号楼1层1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京ICP备09113271号-6 京公网安1101080200863号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