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观点 > 前言规划 智库观点

孟延春: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孟延春 来源: 点击量:301924次 日期:2015-5-14 分享到:
摘要: 首先我谈谈个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时代,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各种需...
    首先我谈谈个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时代,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相应,信息和支持最优化项目。  

    其次,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正式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创造城市和谐,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这个是今天上午牛文元教授做了五个板块的概括。  

    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包括城市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可以深度整合,可以充分积累,智慧城市核心是信息和知识最优化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关键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城市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确化和高效化,以及城市分散的一体化,以及管理的重塑和优化。  

    第二方面,智能产业的集聚化,这个上午牛教授也讲了,智能产业是未来智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居民信息,如何获取利用能力建设普及和深化,以及常态化。  

    第四,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和高效化,智慧城市发展目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个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管理与民生服务的高品优质。实现现代产业经济又强又好的发展。实现人文素质先进优秀,实现资源环境的绿色友好。我们归纳来看,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体现在五种情况。  

    第一类,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第二类,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这个是我们国家大量的城市,智慧城市提出了以智慧产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第三类,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的,智慧发展类型。  

    第四类,以发展智慧技术,智慧基础设施为途径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思路。  

    还有发展智慧人文、智慧生活,包括智慧社区为目标的智慧建设,这个是我对智慧的初步理解和概括。  

    智慧城市,治理创新改革有哪些方面。  

    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智慧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形态的重组,城市发展流程的再造和重组。第二个方面智慧城市发展创新理念,所产生的城市智慧理念的更新。技术发展和理念发展,这些都是影响城市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下面具体从四个方面来讲这两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创新,带来的交通、贸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巨大的变革,他为城市治理带来深刻的变化。邬贺铨院士的演讲非常的生动,数据非常详实,他给了很详尽的实证的例证。我们简单通过交通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交通运输方式大变革的时期,汽车拥有量在巨增,地铁、轻轨高速交通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得现在的运输方式越来越立体化,交通运输工具对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的判断。像京津城际高铁,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不到半个小时。北京和天津在某种程度上,连接起来,面临居高不下的房价和越来越人口的聚集,使得大城市居住压力越来越大。高铁的建设,轨道交通的建设,给整个城市建设,相互承担,北京的居民有可能选择在天津,或者是河北的区域来购买相对价格压力比较低的住房。在外地居住,在北京上班。快速的远程交通,像城市公共交通一样,提供便利。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或者新常态。当我们讲新时尚,我们更多从主动角度去说这种方式。新常态就是买这种方式,也是处于被动的形式。  
    
    城际之间的竞争合作,由此变得更加的普遍。也就产生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另外有了快速的交通方式,产生了城乡两栖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在农村进行耕种养殖,植树造林,农产品加工的人,同时在城市里有住房,也有职业,形成两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这种中国人口的城乡流动,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两栖生活方式的带动下,带动城市的资金和技术流向乡村,而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不仅仅只局限于劳动力,还有赋予产业集聚的资金向城市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从交通的方面的改变。  

    现在了解的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它是冲击传统商业贸易模式,商业贸易结构,商业贸易的新兴力量,这种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这种真正实现了,B2B、C2C的商贸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交易成本,将成为智慧城市的常态,以前中间的批发,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的环节,在城市的商贸环节当中消失,城市将有新的商贸业态来替代。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城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真实的感知的形态,而且还有抽象虚拟的形态可表现。比如说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们不仅仅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就是真实世界人的交往,商品的交往,同时还存在虚拟社会,比如说网上社区,网上家庭等等,我说这个网上社区和网上家庭,是指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割裂或者割断或者部分割断与现实社会的这种社区,这种家庭,这就是未来智慧城市将要面临的课题。  

    总之,这些都将影响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对城市治理的应对,都是城市治理的课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断的破题。  

    第二方面,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各类技术的创新,必然带来城市制定标准化的步伐。我们以前标准化应用主要在工业领域,在技术领域,实际上现在在社会领域的治理标准化也越来越广泛,这个不仅仅我们国家的探索,也是世界的探索。标准化委员会,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试点城市共有20个,其中包括9个副省级城市,有济南、青岛、南京、无锡、太原、哈尔滨、大庆、合肥、武汉,成都、贵州、延安、克拉玛依,等等这些城市,有些是大家熟悉的城市,中小城市或者是西部城市,这些智慧城市试点,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方向之一,是全球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试点,是科技部和标准委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我国创新成果,在智慧城市推广应用,共同开展的一项示范性工作。旨在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表明,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化越来越受重视,这个在ISO国际标准组织当中,都有很多这种标准,均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确实。社会治理标准化,整体发展步伐加快,系统性越来越强,不是考虑单一一块的标准,而是考虑系统性标准,服务性要素加强,主要指服务产业,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频繁采标,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标准化合作,越来越多,互相采用对方的标准,区域标准化。或者是全球的标准。  

    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逐步受到重视,在杭州等等这样的城市开始在试点,标准化成为社会治理探索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标准化试点,涉及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组织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等等领域。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方面。智慧城市对城市治理标准化的推动。  

    第三个方面,智慧城市发展创新,而带来的城市空间限制的大突破。城市不仅仅局限在原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例如借助于远程办公系统,远程会议系统,远程交易系统,包括快速交通网络系统,城市未来高密度聚集,将主要体现在要素流的方面,而不仅仅是体现在人口、居住、产业的静态空间集聚,而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在这个城市经过的次数,经过的密集程度。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广泛的经济社会网络化联系态势,这类联系,不仅是城市实体空间上的,更多是超越单个城市空间,而建立的智能制度,文化上面的联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网络,整个战略策略,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对于互补型城市网络,重点是促进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北京和天津产业和政治中心的分工,它是互补的一种形态。  

    大城市围绕多个职能中心,协调运作的功能整体,城市的设施以及生活,商业环境,并非由单一中心城市提供,而是分在区域多个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在职能上相互利用,形成网络的正的外部性,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面对大的区域市场,城市中心可以更加专业化发展,居民和企业享有更加专业化,更有竞争力的城市职能服务和商业城市环境。  

    职能分工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本地经济基础,但也有可能在历史发展偶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城市中心专业化分工的建立,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从而实现优势特色,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引导,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避免区域不合理分工和分化化发展。  

    提供城市之间交流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网络,包括跨地区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平台,开放的市场环境。这些城市间的联系互补和整合,同样需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上世纪城市化进程中,曾经讨论过的逆城市化,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逆城市化的现象,逆城市化,有可能是未来实现的蓝图之一,逆城市化,大城市的就业人口向小城镇,迁移的分散化过程,这个在西方国家,他们出现这样一些痕迹,一些迹象,但是没有普遍的发展。对研究城市的人来说,都知道有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没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这个逆城市化,只是简单的居住迁移的现象。  

    而智慧城市的出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使这种居住迁移的变化,深化为工作迁移的可能性增加,也就是说迁移出去以后,随着工作岗位迁移到居住地,在家里办公,就可以实现这种功能。  

    城市化过程,可能出现不同于目前我们城市的高密度聚集的城市形态,而可能出现人口密度,就业密度,相对降低的或者适度降低的形态,下午的案例,也提到了城市可能会向分散化的趋势转变。  

    2013年全球400多个城市竞争,全球智慧城市城市的头衔,最后有七个城市,成为全球七大智慧城市。这七大智慧城市由美国俄亥俄州,台湾地区的台中、桃园,加拿大的多伦多等等,这七个城市都不是大家熟悉的,或者大多数不是大家熟悉的城市,这些城市规模不太大的城市,规模不大的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未来智慧城市的密度规模和绝对规模可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第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限制大的突破,智慧城市将来突破我们城市局限于行政区范围内空间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智慧城市发展,而带来的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包括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能源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资源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等等,很多智慧城市相应的分支体系。这些体系都是城市治理的平台和城市治理的基础,它将改变城市治理中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有包括社会与市场的关系。例如在我们社区治理当中,对目前这种社会治理,进一步的集权和分权治理的重组。这种主体涉及到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其他组织等等不同主体,集权分层界限,模糊性,决策方式,都需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解决。  

    像我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的PX灵璧现象,像这种带有危害,或者是设施,还有核能的发展,比如说垃圾的处理,大家都不希望放到自己的周围,这种灵璧现象,这种现象突出反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市场,社会与企业关系的平衡。  

    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希望,他们研究认为,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不同类型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6个核心系统组成,这六个系统包括组织和人,各种业务和政务。还有交通、通讯、水的供应体系,能源供应体系,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且本身,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这个城市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也注重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2.0理念,以及方法的应用,更有利于创新环境,以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以人为本持续创新,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提升。  

    推动了创新2.0,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治理。  

    创新形态由生产模式向社会服务方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由生产方式,向服务方式乐得转变,以及城市治理和方式的转变,如果说创新1.0以生产者为中心,云技术为出发点,相对封闭的状态,创新2.0是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面对智慧城市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形态。李克强总理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可持续扩张的城镇化,引发公共服务供给,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城镇化治理结构,城市病,广泛的治理问题,城市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治理水平的不适应,也成为转型期,城镇治理公共完善最严峻的挑战。城镇化是人的现代化,是城乡居民共同共享协同发展的理念,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包括城乡全体居民公平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  

    我国过去快速粗放型城镇化,既对能源、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又忽略了人的城镇化。  

    影响城市认同和社会认同,推动公共治理体系创新,智慧城市创新2.0,提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体系。数字城市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和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服务城市管理和发展,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牵引,和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城市治理的理想境界,通过建立以人为本,包容型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向城镇发展动力的多元化,城镇社会群体的分化,社会信息化和科技迅速发展,构建由城镇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包容型的城市公共治理体系。全面可持续发展,保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增强城镇公共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加快城镇化过程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镇公共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是城镇公共服务优先级,应从基本公共服务向高级公共服务,提供的范围和强度,提供递减,首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治理完善,引导地方政府,可包容性,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新形势下,公共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有更高的要求,要深化城市治理能力,在机会平等前提下,建立筛选和准入机制。通过差异化发展方式,调整智慧城市发展。以上是第四忙面。  
    另外智慧城市发展中,我个人的体会,我想提醒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智慧鸿沟,智慧壁垒,智慧论断,这个和信息鸿沟是相对应的。它的两极的分化。  

    第二,要注意居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很多个人信息,被无偿或者随意的使用,这种个人信息,实际上是个人财产,实际上它是物权的体现。第三个要提醒的问题,技术进步,对既有的就业行业,可能会带来泄漏,技术进步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们技术进步,可能会将降低服务业制造业的需求,在工业4.0的发展,制造业的岗位,服务业岗位,可能会被替代,这些岗位曾经和中产阶级或者部分中产阶级是息息相关的,像银行桂圆岗位,保险代理岗位等等,这种确实未来也是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在享受技术进步的时候,包括技术带来的一些问题。  

    总之,智慧城市将从技术进步和治理创新理念方面,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产生深刻影响,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体系,愿景如下。  

    第一,政府立足于区域背景,这个区域背景,包括超越城市行政区的范围,谋划和引导行政区域内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事务,跳动城市,跨越区域讨论城市的定位。  

    第二从居民主体角度,居民可以享受跨越空间的服务,他再一个城市,可以享受另一个城市的服务,在一个城市居住,可以在另一个城市就业。城市住地归属感逐渐淡化,这对城市服务归属感增强。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将并行不悖,可能会有一个相对分离的虚拟社会,通过智慧城市和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  

    借助于智慧城市各种支撑平台,实现用脚投票的治理原则,他们享受哪个城市的服务,都会致力于风势基础设施,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从一个城市迁移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城市就可以享受其他城市的服务,实际上起到了用选票,城市治理原则。  

    第三个方面从社会组织角度,社会组织将更多开展跨区域,跨空间的协调,更多解决环境、生态,公平,区域协同的问题。  

    第四个主体是市场和企业主体,凭借市场经济的原则,局限于全球空间当中,不是局限于一城一地,最终在区域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未来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未来会出现的蓝图和愿景。  

(孟延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发表于2015年1月6日 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
首页Ntut新闻资讯会员企业项目动态业务咨询加入我们智库观点服务频道会员动态
电话:010-6211245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1号楼1层1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京ICP备09113271号-6 京公网安1101080200863号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