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新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把“以人为核心”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
随着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提高市民化质量、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对于落户城镇的新市民来讲,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等转移性收入增长,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与薪酬,以及享受城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增加,进城农民及下一代人力资本积累等三个途径实现收入增长。
人社部门以“稳存量、扩容量”为目标,主要采取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等措施,通过实施农牧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农牧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达到35万人次,多措并举稳定和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
城镇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此,“十四五”时期,自治区将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智慧管理、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几个方面发力,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积极推广“路长制”、“街长制”、“楼长制”,推动城市管理、垃圾分类、市容环卫、物业管理等相关领域立法和制度标准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结合点,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于光军表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在于:要求破除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求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听,思考的声音
于光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同时,通过城市的发展,也能给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多文化方面的消费。
现在提出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就是要求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以及城市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发展水平,要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老百姓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也有老百姓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医疗、信息等,不断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新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在每一项政策、措施上,都体现出了支撑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对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更深层次的贯彻。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从共同富裕的角度强调了两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逐渐形成同样的水平、同样的质量。内蒙古和其他地区,尤其是和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逐步缩小,从而达到均等化的水平。
第二个方面,缩小实际消费水平的差距。现在城乡差距一个是收入差距,另外是实际消费水平上的差距。通过推进城镇化,能够对缩小实际消费水平差距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根本的运行机制上,能够改变现在的城乡差距。共同富裕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除了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多是在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规划里有所体现。
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创新资源,也叫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汇聚,人力资源的不断培育,来推动经济发展。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城市这种形态,会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支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将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