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 会员动态 会员动态

新型城镇化十年回顾:以人为核心 城乡换新颜

作者: 来源: 点击量:302564次 日期:2023-2-14 分享到:
摘要: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1978年以来1.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幅。

十年间,我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至2021年城镇化率提高至64.7%,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超过9亿人,城镇化发展速度令全世界瞩目。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接下来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发展格局优化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随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发布,这也是第一个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一轮新型城镇化以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为重点。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日益崛起是近10年中国快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顶层设计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重点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这5个城市群。

截至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承载着我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超80%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以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串联起来的网络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构建起了中国在新历史阶段的空间格局。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以及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列为优化提升的第一梯队。

根据市场机构仲量联行的统计,五大城市群目前在全国GDP总量中占比56%。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五大城市群平均城镇化率达70%。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五大城市群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它们的崛起和发展不仅遵循了世界城市空间演进的客观规律,也是“政策”和“市场”双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央针对这五个区域陆续发布相关发展指引,不断明确各城市群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2017年,中央层面提出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地,目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已扩员至苏浙皖沪全部41个地级市。同一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增加了对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部署,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更加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从首次提出要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之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并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省级公路、世界级机场群等基础建设的投入,满足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4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9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受新机场经济圈辐射,密布的交通网络使得河北省固安县逐渐形成至北京、天津、雄安的半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大兴国际机场处于北京门户位置,对于加强北京与国际的联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河北省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京津冀的协同至关重要。”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截至2021年底,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我国的平均城镇化率已达到64.7%,城乡融合发展更进一步。从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已步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潜力更多体现在那些发展不是很充分的地区,尤其是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城市和县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前我国共有1472个县和394个县级市,合计约占行政区划数量的65%。2021年底,县城常住人口约1.6亿人,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0.9亿人,合计约2.5亿人,约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27%。同时,在近5亿的农村人口中,仍有较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县城“城尾乡头”的区域特征,决定了其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属性。

在顶层设计层面,政策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发展的短板弱项,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在具体落实中,《意见》强调要充分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为此,中央通过政策指导强调,接下来要提高县城的吸引力,就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能够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同时,还要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以此来降低农民的选择风险,帮助农民更多地从城镇化中获益。

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快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取消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随后在2019年进一步全面取消了100万到300万城市的落户限制。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除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要求之外,新增鼓励取消积分落户年度名额限制。

10年间,我国逐步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挂钩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向所有城镇居民公平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据统计,2012至2021十年间,我国年均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88:1下降到2.5∶1,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日益缩小,不断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撰文指出,实践证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首页Ntut新闻资讯会员服务行业动态业务咨询加入我们智库观点服务频道会员动态
电话:010-6211245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博雅西园1号楼1层1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京ICP备09113271号-6 京公网安1101080200863号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