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9部门的新政首次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旨在以全链条机制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这一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央层面提振消费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此前,财政部、商务部已于9月底发布通知,将支持50个左右城市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政策实施期为两年。试点工作主要向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超大特大城市倾斜。
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资金补助,实施期内,超大特大城市每个城市合计补助4亿元,大城市每个城市合计补助3亿元,其他城市每个城市合计补助2亿元。
二、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迎来政策风口
低空经济并非新鲜概念,但随着技术成熟和政策支持,其发展潜力正加速释放。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对其重视与扶持。紧接着,工信部等四部门携手颁布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未来八年内推动低空经济迈向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宏伟目标。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将低空经济纳入地方工作报告,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产业扶持、资金援助到空域开放等方面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低空经济正以迅猛之势,逐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6702.5亿元,增速为32.5%。据民航局预测,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其产业链上游聚焦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涵盖无人机、航空器等生产制造,下游则聚焦于各类应用场景的产业融合。
三、政策红利:国家战略牵引下的升级
1.顶层设计升维:从破冰试点到安全护航的治理智慧
2024-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低空经济的表述变化,犹如一幅清晰的画卷,勾勒出该产业政策演进的发展轨迹。2024年,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打造新增长引擎”,这一决策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中央统筹+地方试点”的顶层设计架构。进入2025年,政策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安全健康发展”与“应用示范”。政策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原则,旨在引导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梯度发展格局。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各级政府正加大政策力度为低空经济腾飞铺就坦途。在国家层面,低空经济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地方政府则争相出台配套政策,从空域管理松绑到基建配套完善,再到产业扶持加码,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这种上下联动的政策协同效应,为低空经济产业注入了澎湃动能,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企业注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2.金融杠杆效应:专项债+产业基金构建800亿生态
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财政金融政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同赋能作用。专项债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2024年相关项目获批额度超过800亿元,为低空经济的硬件设施完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深圳积极响应,发行首单低空经济专项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涵盖了低空通信网络、导航设施以及飞行服务保障系统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
与此同时,产业基金矩阵也在加速成型。广东充分发挥其经济强省的优势,设立规模高达20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四、场景拓展:“低空+”应用迎来多元化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低空经济与应用场景的融合不断深化,“低空+”模式正迎来多元化发展。
在生产性服务领域,低空智慧物流通过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实现物资运输的空间重组,为制造业供应链与城乡物流体系提供立体化解决方案;低空精准农业借助遥感监测与智能喷施技术,把数字化服务嵌入农业生产全流程;在生活消费领域,低空文旅体验通过“科技+文化”的沉浸式融合方式,打造集“空中观光、数字演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场景;城市空中交通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载体,在城市立体空间中开辟新型通勤廊道;在公共服务领域,“低空+医疗” 的模式已在多地应用,涉及检验样本转运、血液运输、应急救援、药品配送等;“低空+应急救援”则借助大载荷航空与智能投送技术,打造覆盖偏远地区与灾害现场的空中运输通道。
五、发展瓶颈:冲破规模商用前的三大挑战
1.空域管理的精细化挑战
现行的空域划分方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频次、高密度飞行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民航局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动态网格”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空域划分为1km×1km的可释放单元,通过引入“数字孪生+AI调度”技术,实现了空域使用效率提升40%的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空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要求将更高,仍需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以满足未来低空飞行的需求。
2.法规体系的适配性滞后
现行法规在面对超视距飞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等新兴飞行形态时,存在明显的规范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司法部正在积极推进《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拟建立基于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施差异化管理。深圳在法规创新方面先行一步,率先实施“沙盒监管”模式,为7家创新企业开辟了合规试验空间,鼓励企业在监管框架内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探索。通过这种创新监管模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又能够有效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为法规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法规体系的适配性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以确保低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3.低空基础设施缺口大
自2016年《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在册通用机场已达475个,较2023年增加26个,增长率达6%。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有111个,通过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备案的机场(B类通用机场和仅供直升机起降的A类通用机场)364个。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天上一张网”的期待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年初,民航局明确表示,将协助各地政府加大通用机场规划布局数量,因地制宜建设简易型通用机场,降低机场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加快明确机场建设审批程序。尤其是在各地竞逐“天空之城”的浪潮下,以通用机场/起降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对通用机场建设发展热情高涨。河南对通用机场运营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多元化融资模式,并计划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通用机场,形成30分钟航空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通用机场与运输机场协同发展。安徽、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对短途运输航线提供补贴,湖北、山西、浙江、湖南、海南、新疆等省区为通用机场提供建设或运营补贴。
尽管通用机场当前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通用机场由于建设前期定位不清、建设标准过高、机场经营和市场开发理念欠缺等问题,面临经营和考核压力甚至生存危机。因此,当前在科学投资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打造、精细化管理推行以及特色化经营探索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充分利用实践经验,走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在建设方面,通用机场应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精准投入资源,坚决避免陷入“大而全”的建设误区。通用机场作为满足低空飞行需求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核心功能是为各类飞行活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与区域经济的适配性,紧紧围绕核心需求进行资源配置,优先建设跑道、机库等生产性设施,严格控制非必要投资,防止因定位不清晰、规模过大等问题而陷入运营困境
在运行方面,通用机场应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一方面,积极推动智能化转型和标准化操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机场运行的各个环节,筑牢“预防+应急”双重安全防线;另一方面,针对专业人才缺口大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职业认证体系,推动“理论+实训”一体化培养,为空域协调、应急管理、商业运营等关键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提升机场安全运行和服务能力。
在经营方面,通用机场则应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例如,由传统业务朝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积极开拓新兴业态,实现差异化竞争。如通用机场与医疗、消防等公共体系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拓展通用航空应用场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未来,“通用机场+”模式或将重新定义各地通用机场相关产业发展逻辑,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
六、挑战与机遇:低空经济如何高飞?
尽管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低空空域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足,商业飞行审批需跨多个部门,市场准入标准尚未完善,部分新业态面临合规性风险。部分业态商业模式成熟度不足,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技术与要素支撑体系薄弱,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设备成本较高。通用机场和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难以满足规模化运营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培育低空市场业态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推进。要推进空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得临时空域使用权,建立跨部门协同的空域管理委员会,逐步提高重点区域低空空域开放率。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氢能源动力、飞行控制等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降低设备成本。重要的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创新消费场景和模式,开展低空经济体验周活动,建设沉浸式体验馆。
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战略耐心+创新胆识”的中国式创新路径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在政策层面,政府凭借坚定的战略定力,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家们则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与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当技术创新与丰富的应用场景相互碰撞时,曾经寂静的低空正焕发出惊人的经济势能。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指出的:“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打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维空间。”在这片充满无限想象与机遇的蓝色疆域上,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天空故事。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低空经济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力量。